本文转自:中国旅游报网上配资炒股门户
盛夏的青海天人相悦
——“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青海
赵腾泽 高雅
□ 本报记者 赵腾泽 见习记者 高 雅
时值盛夏,青海湖湖水湛蓝,鱼鸟共生;祁连山风光旖旎,野生动物自由奔跑;美丽乡村中,村民与游客共享美好生活,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中宣部近日组织开展“活力中国调研行”青海主题采访活动,中国旅游报社记者跟随活动前往西宁市、海东市、黄南藏族自治州等地,感受高原上的天人和谐之美,探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发现文旅融合亮点。
碧水青山牵客手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素有三江之源和“中华水塔”的美誉,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绝佳的旅游资源。
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圣泉湾生态体验区位于青海湖畔,澎湃的涛声、清脆的鸟鸣声与游客的欢笑声交织,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自然乐章。
为了保护生态,当地从政策制定、景区监测、人员安排等多方面着手,用高原“好水”激荡文旅“春水”。如今,景区内青海湖裸鲤、黑颈鹤和大天鹅等珍稀动物吸引着八方来客,日均接待量已突破4000人次。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游客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岩羊在台阶上蹦蹦跳跳、秃鹫在栏杆上“闭目养神”、藏原羚在草地上悠闲吃草,充满自然和谐之美。截至目前,繁育站累计救助收容野生动物36种、211只,为保护高原地区生物多样性作出了积极贡献。
“守护高原底色才能彰显文旅亮色。”繁育站站长马存新对记者说,考虑到承载量问题,繁育站每周一、周三和周五对外开放,每日游客量约200人次。“下一步,我们将在研学游上下功夫,将这里打造成游客体验青海旅游的窗口。”
奇特的丹霞地貌、雄伟的黄河水库、茂密的原始森林……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坎布拉景区内有丹霞地貌、火山地貌,森林覆盖率达28%。
如何用“造化之神奇”来谋“区域之长兴”?坎布拉景区打造了“漫步森林丹霞线”“乐享灵山圣水线”等颇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同时,与多所高校共建科普教学实践基地,致力于打造集科普研学、观光游览、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服务体系。
记者一路采访发现,青海发展旅游的“绿色引擎”动力不断加大,秉持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加快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道路上蹄疾步稳。
文化瑰宝聚客潮
织就一张手工藏毯需要多长时间?
“手工藏毯要慢慢做,根据藏毯大小不同,从几个月到一两年不等。”西宁市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非回答记者提问并介绍,加牙藏毯手工编织技艺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了保护弘扬传统手艺,公司开设了参观线路,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约24万人次。
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民族文化……青海省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展现着多民族聚居区域璀璨的人文之美。记者边走边看,深切感受到这里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迸发的澎湃活力。
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我国核工业创建和发展历程,当地通过深入发掘和研究原子城红色文化,着力传承红色基因。纪念馆现有八大展厅,共展出图片600余幅,同时陈列有手摇计算机、原始文献资料等928件革命文物。展陈中既有宏大叙事也有平凡人的故事,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那段光辉历史。
如今,纪念馆日均接待游客达4000人次,其中省外游客占比47%。高原上的展馆记录了这片土地上的青春和热血,等待更多人来开启一场红色之旅、精神之旅。
天佑德—中国青稞酒之源景区位于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在这里,工业旅游与非遗技艺融合,游客可以沉浸式探访酿酒车间,感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的魅力。“这项技艺是各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青海互助天佑德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冯声宝自豪地向记者表示,公司通过发展工业旅游,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夏吾角民间热贡艺术博物馆以古唐卡、雕塑、雕刻、堆绣等形式,系统性再现热贡文化的发展历程。“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博物馆吸引了很多对热贡艺术感兴趣的游客,既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助于热贡艺术的广泛传播。”博物馆讲解员旦措对记者介绍。
田园风光润客心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以前是个贫困村,易地搬迁后,当地传承发展传统酿酒技艺、盘绣技艺,酩馏酒坊、盘绣园成了热门打卡点。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好。
记者看到,班彦村是青海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旅游发展既追求广度和深度,又留住温度、留住“根与魂”。让乡愁有处可寻,旅游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边麻沟村绿草如茵、花香阵阵,边麻沟花海景区内游人如织。作为青海建成的首个融合“花卉种植+自然景观”的4A级旅游景区,全村深挖“花”样资源,引入各类花卉40余种,在观赏的基础上继续扩展,将景区建设成为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目前,全村提供固定工作岗位130余个,带动发展农家乐55家、民宿34家,边麻沟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850元提升至2万元,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上刘屯村是“中国传统村落”。漫步在村庄中,古朴气息扑面而来,当地坚持修旧如旧改造古村,没有进行过度商业化开发。57岁的秦学元是上刘屯村的“原乡人”,退休后,他和儿子经营着一家民宿,名为“老家印象”。在民宿里,游客可以自己采摘蔬菜、烹饪,感受原汁原味的田园生活。
民宿的大门口写着秦学元自创的诗歌《渴望回到老家》。秦学元对记者说,小小民宿已经“出圈”,来“老家”的游客越来越多,除青海本地外,还有上海、河南等地的游客慕名而来,“老家”越来越热闹。
“如今,古老村落实现了产业有支撑、文化有传承、风貌有韵味的蜕变。”上刘屯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录告诉记者网上配资炒股门户,“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差异化发展模式,鼓励乡亲们开办更多特色民宿,吸引游客来上刘屯感受乡村旅游魅力。”
美港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